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站内搜索

考古旅游兴起 文物遗址“活”了

发布时间:2022-04-19 08:13:06 | 来源:天山网 | 作者:张海峰 | 责任编辑:刘伊

【新疆是个好地方·本期关注】  

4月9日,游客在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参观。今年,该博物馆完成数字化展示改造项目,参观者可通过数字复原图、动画投影、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更直观生动地欣赏遗址内的文化珍宝。张昀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张海峰

3月31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揭晓,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列其中。这座穿越1200多年的唐代烽燧遗址,立刻成为许多人渴望探索的热点。

“真想去看看这座屹立在大漠的千年唐代烽燧”“或许可以在这里实地感受一下戍边将士的英雄豪情”……在各新闻APP和网站留言区,网友表达了热切期盼。

近年来,文化内涵丰厚的考古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让穿越历史烽烟的遗址活力四射。一批名扬全国的新疆考古新发现,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旅游的方式,触摸中华历史与文明。

考古新发现带火一方水土

作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考古成果榜单,“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历来引人关注,能入选这份榜单,遗址所在地就会引发一波考古旅游热。

而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入选前,新疆已经有10项考古成果入选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下简称“十大”)。

通天洞遗址位于吉木乃县知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草原石城,是全疆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这里入选2017年度“十大”后,成为当地旅游的金字招牌。

吐鲁番因为拥有众多文物遗址,享有“露天考古博物馆”的美誉。吐峪沟石窟群和佛寺遗址是当地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入选2010年度“十大”以来,这座丝路名城增添了新的魅力点。

2004年度“十大”之一的罗布泊小河墓地闻名世界,2021年又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大漠深处的小河墓地,作为塔里木盆地独具特色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海内外探险旅游爱好者不远万里而来。

“考古游升温是百姓精神文化需求增长的必然。近年来考古成果丰硕,带动了旅游比翼齐飞。新疆位于丝绸之路重要区段,文物资源非常丰富,‘考古+旅游’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意义。”自治区文旅厅文物管理处负责人李军说。

文物遗址成热门目的地

“目前,全疆对游客开放的文物遗址有135处。”自治区文旅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9年游览了克孜尔千佛洞,神秘、优美的壁画给我带来了奇妙灵感,我一定还会再去。”网名为“清风明月”的成都服装设计师在知名旅游APP马蜂窝上留言。

被誉为“艺术宝库”的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窟群,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陡峭崖壁洞窟中古老神秘的佛教艺术,让无数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成为全疆最热旅游地之一。

我区各文物遗址景点正积极围绕大遗址考古和价值内涵,研发一批精品线路,在普及考古和文物保护知识,强化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兼具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

4月的吐鲁番已开启旅游旺季模式。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是每一位游客绝不愿错过的打卡地,交河故城还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近年来,两座故城进一步优化陈列展览、标识解说、景观绿化、道路交通、游客服务等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开放共享、底蕴深厚的文化空间。距离两座故城不远,有一座小而美的石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这里也由小众景点变成大众热点。众多的文物遗址让吐鲁番市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吐鲁番可以说是新疆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不仅有很好的历史文化体验,而且研学游的内容也比较丰富。2021年,我们接待了一批来自澳门的研学游团队,重点就放在了吐鲁番。今后,吐鲁番肯定是我们组织研学游的重要目的地。”中青旅新疆公司董事长梁畅红说。

位于吉木萨尔县的北庭故城曾是北庭都护府所在地。这里建成的新疆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北疆最具知名度的景点之一。近年来,吉木萨尔县以北庭故城为依托,打造丰富多彩的文旅融合产品。北庭史馆、北庭园广场、仿真恐龙公园、地质公园等新开发的景点,串联在北庭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上,热度不断提升。

该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充分发挥北庭故城遗址的拉动效应,北庭镇将被打造为特色文化小镇,北庭文化产业园、北庭历史文化街区等文旅融合项目也已开工,一个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正在形成。

古老遗址融入当下生活

202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全疆有9处大遗址入选。

自治区文旅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实施大遗址展示提升工程和研学精品工程,通过举办专题化、特色化、精品化文旅活动,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多维度、多方式展现大遗址价值内涵,让大遗址活起来、传下去。

“文物遗址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需要解读,考古工作者参与科普,可以给公众传递更准确的知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通天洞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于建军说,考古队会在考古工地定期为游客举办科普小讲座。目前,位于吉木乃县托斯特乡最东侧的通天洞遗址考古工作站主体工程已经竣工。

“考古工作站占地33亩,集考古研究、公共展示、文旅研学为一体。不仅是一处支持田野考古发掘的智能集合平台,还将是公众体验考古、接受历史文化教育、开展精品研学游的多功能平台。”于建军说,“通过生动的科普,让文物遗址‘活’起来,也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利用数字化手段,鲜活了历史场景,也不断提升着文物遗址的亲和力。“数字化技术让游客穿越时空,沉浸式体验千年前的北庭历史。我们已完成10余项数字化展示改造项目,还将继续推进升级,让古老的文物遗址积极融入当下的生活。”北庭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志伟说。

不久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新疆段)建设保护规划》出炉,重点工程随之启动,遍布天山南北的一座座烽燧、关垒、戍堡遗址将建成新的旅游景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已被纳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新疆段)规划,相关保护展示利用工程将在今年动工。这座实证唐朝对西域有效管辖治理的烽燧遗址将成为新的景点,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项目负人胡兴军说。

考古游的兴起,对导游也提出了更高要求。50岁的新疆高级导游付保平被许多游客称为“学者”,他近年来的客人主要来自研学团队。“天南海北的游客,千里迢迢来新疆,都想看看著名的文物遗址。我作为导游,要不断提高学养,多学习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在景点才能够深度解读,让游客有更多收获。”

“文旅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专家型、学者型的导游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只是这样高素质的导游目前数量有限。我们已经将历史文化专项培训列入计划,推动全疆导游素质提升,更好地为游客诠释文物遗址的历史文化底蕴。”新疆导游协会执行副会长黄秋丽说。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投稿电话:18690899905

项目合作:18690899905

投递邮箱:xjhdfzgw@126.com

地  址:新疆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北京南路416号盈科国际

可信网站